美国有句格言,叫人生最重要的是第一桶金。挖掘人生创业的“第一桶金”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,但对于每个刚刚从校园走进社会的年轻人来说,这个目标还有些遥远。当然,在上班的第一个月,他们也会有“金”入账,我们称之为“第一袋金”,就是第一个月的薪水了。还记得第一个月领到工资时是怎样的心情吗?是激动不已还是平静如常,或者真真切切地感到了金钱的可贵……但无论如何,领工资了,他们终于可以大声地宣告自己正式开始独立生活了。
现实主义
阿夏是这样描述她第一份工资的用途的:从小到大都没有自己的一间独立房间,上了大学后又开始住宿舍,更是真正的“悲惨生活”--公用水房,阴暗潮湿的走廊里面永远若明若暗的灯,夏天的走廊里总能看到衣衫单薄到处串门的女同学……简直如恶梦一般,所以毕业的时候,她挑了个离家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工作,领到第一份工资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租套房再说。对于每个独立生活在大城市的“打工族”来说,租房是瓜分他们人生第一袋金的必然考虑因素。解决温饱问题的迫切性使他们成为最具现实主义的消费者。
理想主义
一个叫宁静的女孩说,她把在公司第一个月试用期领到的800元,给从小养育自己的爷爷奶奶寄了400元,剩下的用来交房租、交通费和生活费。她说那个月月底,她足足吃了一个星期的榨菜,吃到后来胃里直泛酸。在厦门当老师的叶舟则在个人网页上描述了他第一次领工资的情景:我的第一个举动是抽出500元直奔邮局,不过既不是孝敬父母,也不是献给爱人,而是寄给刚考上大学的妹妹。叶舟这一理想主义做法还为他赢得了人生的另一半,他的女朋友认为这样对待亲人的人也必然会善待自己的人生伴侣。
物质主义
对于喜欢收集运动鞋的阿当来说,他对薪金的使用已经现实到了具体的物质。读大学的时候,他就通过做兼职来解决平日的开支,“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很好,但再不能像中学般由家里给了”。凭着一技之长,阿当很快找到了一份教琴的兼职。收入虽然不多,但已经足够自用了。“第一个月出粮时,手攥着钱,心里特别兴奋,决定好好奖励一下自己。”所以他很快安排了这一份“粮”的用途--买一对运动鞋!“我更对自己说,一定要买一对我从未拥有过的Nike!”这个“奖励”一直持续到现在真正出来工作,每次领到奖金,他都会留下一笔钱来买鞋。“回想之下,可能是自己小时候很难得到一对运动鞋,所以现在要稍稍弥补一下吧!”阿当说。
后现代主义
面对人生的第一袋金,不少人是彷徨不知所措的。阿浣至今还记得,他第一次领工资那天,还没下班,分配在同一个单位的同学就来向他借钱,碍于情面,他就借了,自己只能紧巴巴地过那一个月。“我们为这事最后闹翻了,但最终他也没还我钱。刚踏入社会,这个同学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。”网友“变心的猫”的经历更后现代:“上班20天后,终于挨到发工资的那天,一共发到手近2000元。我捧着钱,双手颤抖,心情激动地在各大超市、商店里逛了好大一圈,最后竟花了36元买了6个外国李子。呵呵,到现在还没想通怎么会有这样的举动。”更多的人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份薪水时是像阿心说的那样,“我的第一份工资多用在请人吃东西,其余的就不知在哪里挥霍了。”
传统主义
现在从事公关工作的张亦回忆他第一次领工资,“本应该激动和喜悦,但我没有,我很平静。”他想起了在校园时饮酒纵歌、挥霍潇洒的时光,那时不止虚掷光阴,而且浪费父母的血汗钱毫不“心慈手软”。张亦说:“虽然现在手中的钱不多,但我真切感到了它的分量。”他想起了在田间地头不辍劳作,已有些佝偻的父亲,在朝暮晨昏稼穑操劳的母亲和她那丝丝白发的双鬓。第一份工资使他深深知道从前挥霍的钱财来之不易。汇200元回家,钱少情义真。“我明白父母其实在乎的是儿子的幸福平安。”张亦说。(阿水)